时政要闻

您的位置: 首页 > 时政要闻 > 创城“创”到心坎上 让群众尽享文明“红利”

创城“创”到心坎上 让群众尽享文明“红利”

发布时间:2022-10-24   浏览量:    来源:淮南日报

   我市突出创城为民利民惠民工作导向,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创城“创”到心坎上 让群众尽享文明“红利”

   不久前,田家庵区淮滨街道金太阳社区居民反映,辖区太平村九组内下水道堵塞,污水横流,影响到群众的日常生活。社区党委书记李飞获悉情况后,第一时间和社区工作人员、网格员实地查看。经了解,金太阳社区辖区多老旧小区,基础设施陈旧,由于下水管道淤积了大量油污,造成多次堵塞,出现脏水外溢、泛水等问题。李飞立即召开民主协商议事会,在征得居民同意后,随即安排专业人员对下水管道进行清淤疏通,并更换了新的下水管道。至此,困扰太平村九组居民多年的下水道堵塞满溢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下水道疏通了,群众心情舒畅了,折射创城为民利民惠民的工作导向。“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必须坚持创城为民利民惠民的工作导向,把创城变成解决问题、服务群众、改善民生的过程,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要求,把创城作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试金石”,抓紧抓实交通秩序、道路破损、架空线缆、出店占道经营、菜市场、店牌店招整治和全面宣传、门前三包、餐饮油烟整治“6+3”重点工作,通过文明城市创建给群众带来实打实的获得感、幸福感。

   改造提升菜市场,让“菜篮子”拎出幸福感

   大通区南城菜市场属于老旧菜市场,原来基础设施落后、商贩占道经营、环境“脏乱差”。针对这一民生问题,大通区对南城菜市场实施了标准化改造,完成了菜市场内公共卫生间无障碍改造,对菜市场内活禽售卖独立区域进行了综合改造,拆除菜市场内店招店牌79户,并统一安装店招店牌,解决了菜市场水产区域的排水问题,重新铺设下水管道约40米。同时,加强市场日常管理,成立了多部门组成的创建文明城市联合执法队,每天早晨对辖区菜市场及周边占道、出店经营、乱搭乱建、脏乱差等开展联合执法。开展文明经营户评选、消防安全大演练等活动,引导经营户形成规范经营、门前三包等经营习惯,共同文明有序的市场秩序。

   谢家集区谢三村街道原来存在一处骑路菜市场,不仅妨碍了正常交通秩序,而且噪声和环境脏乱差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在创城过程中,谢家集区取缔了谢三村、新家园、世纪阳光步行街等多处露天、骑路菜市场,原本拥堵路段“豁然开朗”。创新“招商引资”“共建民营”“合作经营”等模式,分批对区域内15个农贸市场进行改造提升,改造提升的桂苑、芳草园、望湖苑等一批新菜市场,不仅为周边居民提供了干净、舒适、有序的购物环境,还为区容区貌增添了一抹亮色。

   小菜场,大民生。目前,全市共有城区菜市48个、乡镇菜市78个。2022年,我市精心实施文明菜市行动,改造硬件设施,推动菜市标准化;加强卫生保洁,推动菜市清洁化;规范秩序管理,推动菜市规范化,确保到2025年全市所有菜市达到“干净卫生、清洁明亮、管理有序”文明菜市要求,形成文明菜市建设和管理的长效机制,努力打造群众“去得舒心、买得放心、吃得安心”的“三心菜市”。

   整治背街小巷,让城市“里子”靓起来

   大通区大通街道远望社区三小家属区巷,以前硬件设施基础差,尤其是楼体内外电线“蜘蛛网”一度让人触目惊心,随着创城的推进,环境在悄然改变。

   近日,记者来到三小家属区巷,看见几位老人正在新修的路边下象棋,怡然自得;原先斑驳的外墙换上了“新装”,车辆摆放井然有序,地面硬化、环境绿化、路灯亮化。“党委、政府为我们安装了不锈钢公共晾衣架,疏通了下水道,新建了电动车充电桩,把‘飞线’充电问题彻底整治好了。”附近居民告诉记者,这次背街小巷综合整治充分尊重民意,突出路平、灯明、水畅,把实事做到了群众心坎上。

   背街小巷是城市的“里子”。在创城过程中,我市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及雨污分流改造项目,改造老旧小区、整修背街小巷,着力擦亮城市的“里子”。同时,推进架空线缆整治由主次干道向背街小巷、老旧小区延伸,潘集区黄河路菜市场、八公山区纬六路、淮南高新区三和镇等部分区域的线缆已完成捆扎,小刘庄开始剪除杂乱线缆。实施沿街立面“整容工程”,集中拆除一批破损户外广告和私搭乱建,清理“牛皮癣”,修缮残破外立面。提升环卫保洁精细化水平,推进背街小巷、老旧小区等重点区域周边环境卫生治理,进一步消除卫生死角。

   建好城市公园,让市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

   “口袋公园”装下百姓“小幸福”。今年,田家庵区舜耕镇利用广场北路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围墙外的一处闲置空地,建设了一个“口袋公园”,公园里绿地、步道、凉亭、照明设施等样样齐全,成为市民日常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在田家庵区,市委、市政府的原址被改造为洞山公园,淮河新城小区附近的一片低洼荒野地被打造成为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淮河公园。无论白天,还是夜晚,总是人流如织。

   在大通区,区委、区政府加大投入,在中心城区建设了音乐公园、环铁路游园、瀚城街边带状游园、田大路带状绿地等街头游园,满足了群众日常休闲健身需求。

   在淮南高新区,建成了人民公园、周集坝公园等,人民公园下沉广场经梳妆打扮,成为集商业、娱乐、休闲为一体的惠民项目。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在创城过程中,我市统筹规划生态公园、街头游园建设,既拓展了市民活动空间,也提升了城市的品质,让城市更加生态宜居。市民说,生活在淮南城区,“出门见绿地、开门见公园”正在逐渐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