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公镇:“三线合一”提升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质效
发布时间:2025-03-31 浏览量:
来源:
近年来,淮南市谢家集区杨公镇针对流动党员“去向管理难、学习教育难、作用发挥难”的问题,通过强化“跟踪管理、教育培训、作用发挥”三方面,积极探索流动党员管理服务新方式,确保流动党员有“家”有“学”更有“为”。
握实管理关怀“牵引线”,确保流动党员“流而不失” 建立动态信息库。组织各村“两委”成员通过上门走访、电话、微信询问方式等进行“拉网式”排查,准确详实的掌握流动党员的流动去向、工作单位、联系方式等信息,建立《杨公镇流动党员管理台账》,每月及时调整人员名单,综合利用好“党员管理系统”,对流动党员进行精准流出流回。现2名在册流动党员已纳入流入地党支部管理。加强关怀帮扶。以各支部为单位,落实“1+N”制度,确保每名流动党员都有1名村干部负责联系,建立流动党员微信群,畅通信息沟通渠道,在七一、国庆等重大节日,向流动党员送上节日祝福,听取流动党员的意见建议,及时回应和解决流动党员提出的诉求和反映的问题。通过电话、视频聊天等形式对流动党员进行谈话40余次,进一步了解掌握流动党员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状态。
牵细教育培训“传输线”,确保流动党员“流而有学” 线上线下精准施策。杨公镇积极探索多渠道、多形式的流动党员学习教育形式,活用互联网资源,依托微信群聊常态化推送党的最新政策理论和会议精神,党纪学习教育期间各村社区累计推送学习资料160余次,举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线上宣讲班”视频宣讲2次。抓紧春节期间流动党员返乡“窗口期”,召开党员大会、开设流动党员线下学习课堂,鼓励流动党员分享学习成果,督促流动党员按时开展学习教育和定期进行思想工作汇报。突出特色打包送学。利用汤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场所,拍摄党风廉政等学习教育小短片,供流动党员了解家乡发展的同时进行学习,通过快递寄送的方式,为流动党员邮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摘编》等书籍40余本,切实破解流动党员学习教育“场所不固定,时间不保障”的问题。
拉紧作用发挥“示范线”,确保流动党员“流而有为” 搭建交流平台。充分发挥流动党员见识广、经验多的优势,组织开展“一茶话五事”新春茶话会,邀请流动党员分享工作经验、创业心得,引导流动党员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重点项目建设等方面提出6条宝贵意见,鼓励流动党员在他乡积极宣传、推荐家乡,激发返乡流动党员参与村集体事务的热情。发挥示范作用。依托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设立13个临时服务点,让返乡流动党员轮流站岗,为群众调解矛盾纠纷5起,帮助独居老人打扫庭院15次,开展倡导文明新风、推动移风易俗宣传活动3次,发挥党员示范引领作用,及时将有意愿返乡的2名流动党员纳入村后备力量培养,为基层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